醫學新知
.png)
腫瘤營養
何謂腫瘤營養?
一般性的營養補充,對腫瘤病人而言,是不完整且不夠,現行營養補充方法,雖有些微幫助,但是病人往往因營養不足,化放療副作用而無法完成療程或死亡,因此正確營養配方,尤其能支持正統療法的營養素使用,更是關鍵。
腫瘤營養醫學並非單純為提供熱量,維持體重,而是經由特殊原料的選擇,依科學證據而配製,專為腫瘤患者而設計,且可幫助患者提高治療其耐受度及幫助患者完成治療療程的獨特營養配方。
因此腫瘤患者所使用之營養品必須是專為腫瘤患者所設計,且須經過動物實驗及人體臨床實驗所證實,且必須是經國際醫學期刊所接受之研究成果,是訴求全方位完整營養素的使用,包括維生素,礦物質,酵素,益生菌,植物素.其目的在提供足夠的熱量及各種必須營養素給予病人,能提高治療期耐受度及幫助病人順利進行療程,維持或回復病人的體重,並改善病人體力,增進癒後病人之生活品質。
(一)癌症治療的飲食原則
1. 採用新鮮、均衡營養的飲食、維持適當體重。
許多病人在早晨較有食慾,故可在此時給予正餐。完全沒有食慾時可給予流質食物替代正餐,但流質食物必須是全方位營養品,以確定病人可以獲得足夠營養素。病人想吃東西時盡量吃富含熱量及蛋白質的食物,幫助病人維持體力,避免身體組織分解,對抗治療所造成的傷害。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取量,如乳清蛋白濃縮物,乳清蛋白在牛奶中只占約20%,富含支鏈胺基酸(BCAA)的白胺酸(leucine)、纈胺酸(valine)、異白胺酸(isoleucine),比起其他蛋白質,人體更能快速消化吸收,所以可以加強身體各項生理機能。
2. 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如水果、蔬菜、全穀類。減少如葡萄糖,果糖等單醣類攝取,建議以紅糖、黑糖取代。
含高精緻的飲料或是食品,容易使細胞產生過多的醣化末端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進而促進糖尿病形成及不利其控制,而且產生的自由基還會造成細胞能量發電廠『粒線體』的老化,對於癌症的形成有推波助瀾的效果。一般醫界用來篩檢癌症的正子造影(PEG), 就是利用帶正子之氟-18標幟在去氧葡萄糖上,然後再去偵測器官組織利用葡萄糖的代謝過程,因為癌細胞分裂快,特別需要葡萄糖,因此可利用此特性來偵測癌細胞。換句話說,癌細胞很喜歡如單醣之葡萄糖,一旦身體攝取過多的精製糖類,不但容易肥胖,還容易使癌細胞分裂加速。
3. 避免高脂肪飲食及過量食用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及人造奶油、烤酥油等加工的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則避免高溫 油炸及反覆多次使用。建議以芥花油(Canola Oil)較為合適。
一般的蔬菜油大多Ω-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這種由一旦攝取過多,將造成與Ω-3多元不飽和失衡,產生促進身體發炎的激素,進而造成腫瘤的行程及加速腫瘤的轉移。芥花油除了含較高之Ω-3脂肪酸外煎炸等烹調,耐熱溫度高達攝氏175~200度,較適合煎炒等烹調,可降低油品裂解、減少出現自由基。而橄欖油較不耐高溫,較適合用於涼拌,不適用於高溫烹調。
4. 選擇天然食物,少用鹽醃、煙燻、碳烤或加硝酸鹽製作的食物(如:香腸、火腿),不吃可能會有發霉嫌疑之食物。
發霉食物可能含有一級致癌物質-黃麴毒素,而食品添加劑或是防腐劑,會與許多含胺食物在腸道中形成亞銷胺,而亞銷胺與胃癌、肝癌、食道癌、胰臟癌都有關。例如苯甲酸鈉會被抗氧化劑維生素C還原成苯,而苯與血癌有關,換句話說,如果吃了含防腐劑的食物或營養品,對身體的殺傷力恐怕比沒吃還大,不可不慎。
5. 避免太燙或較刺激性的食物,限量飲食、不抽菸、禁食檳榔,及減少含賀爾蒙類的食物。
儘可能食用動物之後腿之部位,而雞肉須去皮及內臟不食,因其賀爾蒙含量較低,例如雌激素與子宮內膜癌、乳癌等婦科癌症有關,而雄性激素與攝護腺癌有關都是已經確定的,但環境賀爾蒙及塑化劑、瘦肉精等人工賀爾蒙都應避免食用。
腫瘤治療
以下內容部分摘錄自台中澄清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醫師所著
『營養醫學抗癌奇蹟』一書

1. 手術治療
大多數罹癌患者所要面對的第一個重點主流療法,就是:手術切除腫瘤。這是治療體內惡性腫瘤的不二法門,重點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切除病灶,如果醫師發現癌症有鄰近的淋巴轉移現象時,就會進一步切除部分淋巴結。通常如果在手術切除腫瘤的過程中,對於人體外觀破壞過大,例如乳癌的全部切除等,有時需整型外科醫師同時進行重建手術,以免患者無法接受身體外觀上的據烈改變。
手術切除是國內治療癌症最傳統、常見的作法,病患或許會抱怨,我是初次罹癌,很多細節都不清楚,不知道要問什麼。那麼建議你務必和外科醫師就下列細節進行完整的溝通,幫助你了解這次手術對你的意義。
- 手術成功機率是多少?
- 萬一手術失敗的話,醫師的救援方式為何?
- 有哪些可能立即出現的併發症,而延遲出現的後遺症又有哪些?
- 手術會破壞外觀嗎?程度多大,會影響功能嗎?
- 需要一併切除鄰近淋巴組織嗎?
- 是否有最新的手術方法?可以切除得乾淨嗎?
- 手術前需先作化療,標靶治療或是放射治療以縮減腫瘤體積,以利手術切除嗎?
2. 化學治療
化學療法一般簡稱為化療,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癌細胞分裂速度比正常細胞快的特性,注射或口服具有毒殺癌細胞作用的藥物。 理想的化療藥物能抑制,甚至殺死癌細胞,但問題是這些毒殺癌細胞的藥物並無法分辨正常細胞或是癌細胞,因此一旦開始化療,我們體內的正常細胞也會受到波及,並產生許多讓人聞之色變的副作用,如感染、掉髮、口腔潰瘍、嘔心、嘔吐、貧血、虛弱、疲倦等。有些特定藥物還可能傷及心臟、肝臟、腎臟、神經、膀胱、生殖細胞、骨髓等。
目前化療藥物約有一百種,比較常用的約三十種,使用時機分成手術前、手術後及合併放射治療等等。但要提醒患者,採用化療與放射療法合併的作法時,對人體的副作用會更大、更嚴重,如果患者的體力不好、營養不足,有可能就撐不過去,因此醫師會考量患者體力來做調整,建議患者一定要先有這個基礎的認知,才不至於受到不當的醫療對待。
另外,對於化療,很多人最關心的就是副作用的恢復時間。一般說來,停藥後,腸胃道約一至二週、骨髓功能約三至四週、頭髮重新長到不需要戴帽子或是戴假髮或是戴假髮約需數個月。但如果是因為化療過程產生的自由基對心臟細胞的傷害,可能就會產生無法回復的心臟病變了。
3. 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簡稱放療,但也有人稱為「電療」,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會讓罹癌患者以為是用「電」的,容易心生畏懼而拒絕治療。放療的原理其實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包括傳統的鈷六十照射或是現在的直線加速器產生的X射線,來促使分子及原子產生能量以自由基反應,進而破壞癌細胞內的細胞核,使其DNA斷裂,進而促成癌細胞凋亡,防止癌細胞繼續分裂生長。
很多人聽到用高能量的放射線照射,直覺會認為應該很痛,但這其實是誤解。通常一般的放射治療並不會產生疼痛感,比較麻煩的反而是放射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包括照射範圍的皮膚紅疹、毛髮脫落、口腔黏膜潰瘍發炎、白血球數目降低、體重減輕等。雖然大多數的副作用都會隨著療程結束後慢慢恢復,但不能忽略的是在數月甚至數年後陸續產生的長期後遺症,尤其是頭頸癌患者,將會有口乾、頸部肌肉纖維化、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吃東西容易嗆到等問題。因此,你要接受放射治療,不管部位是頭頸、胸腔、腹腔、骨盆腔、乳房、腦部等,建議你必須跟放射腫瘤科醫師密切配合追蹤,不要以為做完就可以了,因為最困擾的後遺症是治療後才出現的。
還好,隨著放射治療技術的進步,例如可順著腫瘤形狀治療而減少傷到正常組織以及增加劑量以縮短治療次數,加上只要能隨時注意復健和補充營養素 ,就可以大幅度降低併發症。
4. 標靶治療
標靶治療,英文是 target therapy,這裡的「target」有目標、靶心的意思,換句話說,這類藥物能直接針對癌細胞作用,不太會影響到正常細胞以及造血細胞,因此較能讓患者接受。目前的標把 治療藥依分子大小,分為小分子以單株抗體,使用方式有注射以及口服。
例如可使用在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的「癌思停」,就是抑制血管增生的單株抗體類藥物 Bevacizumab,可抑制血管新生,達到阻斷癌細胞養分的通路,理想目標是「餓死癌細胞」。又如乳癌患者所使用的「賀癌平」(Trastuzumab)可作用於HER-2基因,延緩乳癌惡化程度。另外用於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的「爾必得舒」(Cetuximab)則是針對癌細胞的表面抗原,阻斷癌細胞的訊息傳遞。
雖然標靶治療藥物很少有副作用,頂多就是皮膚疹、皮膚過敏、腹瀉等輕微副作用,但這些標靶藥物的價格非常昂貴,舉例來說,用於肺癌的「艾瑞莎」(Gefitinib)一年約需台幣五十五萬,治療肺癌、胰臟癌的「得舒緩」(Eriotinib)一年約約台幣七十萬元,治療乳癌的「賀癌平」一年約七十至八十萬台幣,用於大腸直腸癌、頭頸癌的「爾必得舒」甚至一個月就要花上十五至二十萬。很多患者在聽到標靶藥物的價格後,紛紛打退堂鼓,除非能申請到健保補助,否則對家境不寬裕的家庭來說,這無疑是沉重的負擔。 但必須在此慎重地告訴患者,雖然標靶藥物的成效不錯,但它並非萬靈丹。有些研究發現,採取單一放療、化療或是合併化放療的作法,在某些癌症的治癒率上甚至勝過了標靶治療,因此建議讀者不要過度迷信標靶治療,應該與腫瘤科醫師仔細討論最適合自已的癌症治療法才對。
5. 荷爾蒙療法
提到荷爾蒙療法,就必須先講個一百多年前醫學家的小發現。在當時,有醫生發現,部份乳癌患者在切除掉卵巢後,乳癌腫瘤竟然也神奇地縮小了,而男性在切除睪丸後,前列腺也發生萎縮情形,因此打開了荷爾蒙療法的研究之門。站在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當初的神蹟其實是有跡可尋的。因為某些癌細胞表面有荷爾蒙接受器,這些接受器好比「鑰匙孔」,而雌激素或雄性激素就像鑰匙,當這些細胞或是癌細胞的鑰匙孔被荷爾蒙鑰匙打開後,就會引發細胞內一連串的DNA連鎖反應,包括複製增生,也就是腫瘤形成。是不是發現了荷爾蒙與部分癌症的相關性了呢?沒錯,想避免癌症,平時就應該避免接觸或吃進荷爾蒙,像是吃遭受荷爾蒙污染的肉類或是觸碰環境荷爾蒙、塑化劑等,以免啟動體內癌細胞的密碼,提升罹癌機率。
舉例來說,乳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報告一定會有ER、PR、HER-2這些病理資訊,所謂的ER是指動情素受體,PR是黃體素受體,如果ER、PR是陽性時,醫院就會加入荷爾蒙抑制治療藥物來輔助治療效果,換句話說,就是用這類藥物把促進癌細胞繁殖的鑰匙孔堵住,達到抑制癌細胞復發或繁殖的效應。
以乳癌來說,不論是停經前或停經後的患者,均應接受五年的口服「泰莫西芬」(Tamoxifen)治療,但副作用是臉部潮紅和陰道出血或分泌物增加,另外也可能增加血栓性疾病及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另外為了避免抗藥性的問題,因此醫界也建議乳癌患者,在使用泰莫西芬治療五年後,應繼續使用新一代的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復乳納膜衣錠」(Letrozole)治療至十年,以降低乳癌復發率,這些藥物目前健保都有給付。
同理,攝護腺癌的治療方法可以考慮雙側睪丸切除手術,或是服用抗雄性荷爾蒙睪固酮的藥物來抑制腫瘤,尤其是那些已經出現骨頭轉移的患者,合併荷爾蒙療法可以延長部分患者的存活率。 由於癌症是人類的世紀大敵,為了尋求更好的抗癌之道,除了上述幾個台灣常見的主流醫療法外,醫學界也積極研究、追蹤其他療法的成功率,如干擾素免疫療法、幹細胞移植、光動力療法、基因療法、腫瘤疫苗療法等等,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擺脫癌症的威脅。


